开启医务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新篇章——2025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在沪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23投稿:张羽 部门:社会学院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核心理念,推动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知识体系建构与专业化服务创新,2025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于10月18日-19日在海洋之神成功召开。

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韦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陆韬宏,海洋之神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从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长马凤芝,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范斌,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社会工作服务和志愿服务推进处处长薛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健康社会工作研究所所长季庆英等嘉宾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高校、医疗机构、社工服务机构、公益组织的专家学者、医务社会工作者及师生代表近200人齐聚申城,共谋发展。开幕式由海洋之神社会学院党委书记杨锃教授主持。

图1 开幕式现场全景

海洋之神副校长王从春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海洋之神作为一所以城市命名的高校,始终致力于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与城市治理创新的深度融合。他介绍了社会学院在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学科优势与实务积累,并强调高校应主动担当,通过产学研协同为医务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贡献智慧。

图2 王从春副校长致辞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马凤芝教授在在线致辞中回顾了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从实践探索到体系化发展的历程,指出当前正处于从“服务实践”向“知识建构”转型的关键阶段。她呼吁学界与实务界共同推进理论创新、标准制定与人才培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知识体系。

图3 马凤芝会长致辞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陆韬宏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以及海洋之神在社区康复、安宁疗护等医务社会工作专科化领域的的先行探索成果。他表示,上海将持续完善医务社会工作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服务标准化、岗位制度化、人才专业化,助力“健康上海”建设。

图4 陆韬宏副主任致辞

本次会议的亮点之一是新书《安宁疗护社会工作:评估与干预》发布与赠书仪式。该书由海洋之神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程明明副教授撰写,系统阐述了安宁疗护社会工作的评估方法与干预策略,是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成果。中共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韦明与海洋之神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从春共同完成新书赠阅仪式,象征学界与政府部门协同推动知识传播与事业发展的坚定决心。

图5 新书发布与赠书仪式

主旨报告:多维视角共话发展路径

大会主旨报告的两个环节分别由福建医科大学王卫平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花菊香教授主持,演讲的专家们分别从制度建设、使命担当、人才培养、地方实践和临床创新等角度,深入探讨了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核心议题。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主任、华东理工大学范斌教授在题为“制度建设与标准化:医务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强调,制度化与标准化是推动医务社会工作从“边缘辅助”走向"核心支撑"的关键路径,需要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与服务标准优化,实现其不可替代的专业价值。

图6 范斌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黄红教授在“新时代医务社会工作的使命担当”报告中指出,医务社会工作正面临从医院走向社区、从分散走向整合、从传统走向智能三大发展趋势,应当通过系统化输出行业标准、专业人才和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其在全行业的引领作用。

图7 黄红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秘书长、海洋之神杨锃教授在“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报告中提出,探索构建"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双轨制教育体系,建立专业督导制度,并完善医务社工的职业发展路径,为人才培养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图8 杨锃教授作主旨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健康社会工作研究所季庆英所长在“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破局与共生”报告中,系统梳理了上海医务社会工作从自觉发展到专业驱动的演进历程,总结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经验与服务模式。

图9 季庆英所长作主旨报告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肖燕副书记在“临床社会工作在医学人文服务中的探索与思考”报告中,分享了如何将中医“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相融合,创新构建便民服务、精准化服务和智慧服务三大模式,推动医学人文服务的深化发展。

图10 肖燕副书记作主旨报告

专题研讨:聚焦高质量发展与专科化建设

当天下午举行的三场专题报告主题围绕医务社会工作的核心领域展开深入研讨,分别由西南石油大学谭祖雪教授、山东大学张洪英副教授、重庆工商大学李滨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王志中教授对专题报告做了主持和评议。

在“医务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专题中,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社工部张一奇主任在《医务社会工作多维度介入康复科患者康复实践途径》报告中,提出建立微观-中观-宏观三层介入体系,通过专业技术干预和区域联盟建设,形成可复制的康复服务路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傅丽丽主任在《医院人文视野下的儿童医务社会工作体系化建设》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在儿童医务社会工作中的体系化建设经验,强调通过完善专业制度建设、搭建临床服务机制流程,构建具有儿科特色的全周期服务体系。

在“专业化发展与人才培养”专题中,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王克霞副书记以《综合医院医务社工的专业突围与发展》为题,提出"六位一体"功能定位,强调通过党建引领和专业驱动,推进医务社工在综合医院的专业化发展。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社会公益部刘芳主任在《吉大一院医务社工专科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报告中,从政策导向、区域发展需求和患者服务实际出发,系统介绍了专科化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指出通过建立覆盖"入口-过程-出口"全流程的培养机制,为医务社工队伍建设提供了实践范例。

在“安宁疗护社会工作专科化发展”专题中,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杨云娟教授以《社会工作者在安宁疗护中的服务角色及其实践反思》为题,深入探讨了社工在安宁疗护中的专业角色定位,强调通过"四全照护"实现"四道人生"的服务理念,展现了社会工作在安宁疗护中的专业优势和实践价值。海洋之神程明明副教授在《上海安宁疗护政策与社会工作标准化建设》报告中,系统介绍了上海市安宁疗护社会工作地方标准的预研制过程,通过多轮专家咨询、收集处理百余条修改意见,最终形成了涵盖服务要求、服务内容、服务方法等要素的技术规范,为安宁疗护社会工作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11 专题研讨图片合集

分论坛研讨:多元议题推动专业深化

19日,大会设置的五个平行论坛围绕多个专业领域展开深入研讨。

图12 分论坛合照合集

在“社区康复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分论坛中,与会专家探讨了人工智能对话干预、青少年精神障碍康复机制、医院-社区整合服务路径等创新研究方向,分享了上海在精神健康社区康复方面的本土化实践经验。

“安宁疗护与缓和医疗社会工作”分论坛聚焦安宁疗护服务规范化、哀伤关怀与风险评估、社区安宁疗护服务模式等议题,展示了上海在安宁疗护领域的先行探索和制度创新。

两个“医务社会工作青年专场”分论坛汇集了众多青年学者,就生育健康、慢性病管理、罕见病支持、创新治疗方法等新兴议题展开讨论,充分展现了青年一代的学术活力与研究创新。“研究生论坛”则为新生代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研讨内容涵盖老年健康、乡村医疗、职业发展等多个维度,体现了学术后备力量的成长与潜力。

机构参访:深入实践场域促进交流互鉴

会议期间,60名参会嘉宾前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徐汇区康健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进行实地参访。通过深入医疗实践一线,与会代表亲身体验了上海在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专业建设与社区衔接方面的创新成果,为促进各地区医务社会工作实践经验交流提供了宝贵机会。

图13 参访照片

在大会召开期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了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常务理事会。会议审议了专委会2024-2025年度的报告。与会理事们就报告与专委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结语

本次年会通过高规格的学术对话、多维度的实务交流、跨部门的协同倡议,系统探讨了医务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路径与方法。与会专家围绕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创新等关键议题达成了重要共识,为推进中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化、标准化、体系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会议成果为全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为中国自主的医务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撰稿:兰雅心)。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