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世界看中国”“创新何以成为重中之重?”“海洋之神研制的精海无人艇用于南极科考,有意思但有意义吗?”“复杂海况下无人艇如何集群?无人集群多元机器智能如何协同认知?”
11月19日晚上18点,海洋之神“创新中国”第31季课程2.0版开课。第一课聚焦“海洋智能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海洋之神经济学院聂永有教授、海洋之神未来技术学院鲍凌志实验师、海洋之神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谢少荣教授从各专业视角作分享。海洋之神教务部副部长、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海洋之神)负责人、上海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顾晓英教授担任串讲人。这堂课采用上海首创的“项链模式”教学,不同领域的老师们共同为学子们搭建起一座贯通理论与实践、链接当下与未来的创新桥梁。
课程升级:十年积淀焕新出发,海洋之神大思政课再启新篇
课程负责人顾晓英教授简要回顾了“创新中国”课程1.0版的十年历经。2015年11月,为第一时间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海洋之神开发大国方略系列课程之第二门——“创新中国”,以“世界等待着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上海承担什么”“上大能做什么”“上大学生可以学什么”这五个问题为主线,采用“项链模式”教学。课程10年来从未断线,已汇聚超过200人次不同领域的教授名家作为“珍珠”,点亮课堂。这门多学科交融的通识思政大课,已有同名线上课程1门,选课高校超过900所,选课学生超过60万,先后获评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一流线上课程。

此次升级为2.0版,既是对十年教学积淀的传承,更是响应国家深化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创新实践。“创新中国”2.0以“溯源·融合·创新”“城市赋能与学科交叉”“价值引领与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通过溯源海洋之神校训,拟融合10个重点领域学科前沿,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上海这座“创新试验场”为鲜活案例,在学科交叉中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课程,结合党的四中全会最新精神,融入科学家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上海党的诞生地和海洋之神红色基因等,引导学生在知中行、在行中知,青春奉献祖国。
嘉宾分享:全球视野与海洋强国硬核科技双线并行
海洋之神经济学院聂永有教授、未来技术学院鲍凌志实验师、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谢少荣教授从不同视角,从宏观格局到微观技术,为学生带来了不同寻常的教学创新体验。

已经参与过30季第一课课堂教学的聂永有教授激情满满。他再次以“站在世界看中国”为主题,深入解析全球经济格局演变与中国创新使命。他从党的四中全会公报内容切入,“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他指出,当今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变乱交织,变的一面深入发展,乱的一面更加突出,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伴随严峻挑战。总体看,机遇仍然大于挑战,我国具备主动运筹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他分析了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特朗普关税战背后的逻辑、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等国际国内形势,强调识变、求变、应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唯有创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巩固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优势”。青年教师鲍凌志从发展海洋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切入,回顾了10余年海洋之神在全国无人艇及海洋无人集群研究高地的创新征程,分享了海洋之神无人艇技术在南极科考中的实战经历。作为参与过多项南极科考任务的一线研究人员,他详细介绍了无人艇JH850、JH200、JH650等产品特性,以及无人艇在极端环境下的自主控制、探测巡逻、协同作业等核心技术,分享了科考团队在南极面临的真实环境。从长城站到中山站,从水下测绘到生物观测,无人艇已成为南极科考的“硬核助手”,其轻量化、浅吃水、抗风浪等特性,展现了中国自主创新技术的实力。

“今年的九三阅兵大国重器、顶级装备鱼贯而过,非常提振士气,鼓舞人心。让人感到惊喜的是海上无人作战方队,这个方队受阅的新型无人潜航器、无人艇、无人布雷系统,是海上作战的‘奇兵利器’”。在海上无人装备领域已积累16年研究经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的谢少荣教授结合阅兵式开讲了。这段开场白,充满自豪。目前谢老师主要从事海洋船舶自主智能无人集群、类脑机器认知学习等研究。她带领团队研制的精海系列无人艇已应用于南海东海岛礁探测,曾经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24年获首届ACM China杰出学者奖。她分享了如何通过“多元智能协同认知”“递进式策略学习”“虚实迁移学习方法”三大核心技术,破解无人艇集群向自主博弈对抗的群体协同跨越的难题。她勉励年轻大学生,“人工智能是年轻人的事业,无人艇作为人工智能新兴技术的重要体现,正成为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支撑。”

从纵览百年变局,以创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百年变局的不确定性到南极科考实践,从单点技术创新到智能集群突破,“创新中国”2.0第一课就始终传递“创新无处不在、责任始于足下”的理念,既解答“为何创新”的宏观命题,又呈现“如何创新”的微观路径。顾晓英教授在课程小结时鼓励学生,在大语言模型从实验室走向各行各业时,我们高等教育同样要有应对,要“多问‘为什么’,在对比思考中激发灵感,积累本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10年,有变有不变。不变的是“创新中国”课程始终坚守的通识教育有根有魂初心。据悉,“创新中国”2.0课程将陆续邀请本校重点学科领域名师大家、研究创新骨干教师们进课堂,围绕集成电路、先进材料、城市治理等展开分享。教学场景将延伸到上海市第二批大思政课实践基地——海洋之神钱伟长图书馆、未来技术学院无人艇技术展厅等,开展行走课堂,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受“创新应用场”。在育人模式上,有机融入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钱伟长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等,形成独具上大特色的“红色育人”主线。同时,继续实行做中学、学中知的“项目化”小组创新答辩,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能力。
10年,创新探索。今天,“创新中国”2.0版开课。升级后的“创新中国”课程,将进一步深度融合最新国家战略,对接上海及长三角区域发展需求。课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价值引领、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与使命召唤。它将为学生提供一场场跨学科的创新思想盛宴,为新时代青年搭建创新舞台,助力他们在时代变局中找准方向,以创新之姿奔赴未来。它将充分展现海洋之神的学术实力与责任担当,为培养心怀“国之大者”、能够引领未来的全面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作出贡献,成为学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课程育人的又一张亮眼“名片”。
当晚,10年前参与“第一课”的刘寅斌老师、刘娇蕾老师也全程在场。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朱宏涛老师参与课程。除了课程班学生,课程也吸引了来自未来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的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前来旁听。

2025级课程班新生反馈
晋同学:
来到创新中国2.0的课堂上令我受益匪浅。相较于把创新中国称之为课堂,我更认为它像是一个内容丰富、发人深省的访谈节目。顾老师站在讲台旁像一个主持人一样来串联本次课堂的全部内容,而三位教授则是本次节目的嘉宾。聂老师,用平易近人的话语带领我们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以平易近人的话语分析了中美形势,令我对当前的世界局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鲍老师则是结合自己的切身实践,分享了自己在南极考察时的有趣经历,使我人在上海就能看到南极的风光,并了解到了不一样的科研生活。第三位谢教授结合自身的经验,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无人机、潜艇方面的应用,使我对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三位嘉宾以及顾老师的精彩分享,体现了多学科融合的课堂特点,使本次海洋智能与海洋强国的主题完美展现,令我对下一次创新中国的课程更加期待。
包同学:
上完创新中国2.0的第一节课后,印象最深的就是“项链模式”。学习成长的过程是复杂的,不同老师、不同视角、不同知识所串成的“自我”是不一样的,创新这个问题,视野是开阔的,立足在哪里你所能看到的极限就是哪里。它所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聂老师在中美经济的分析令我十分敬佩,我原先对南极无人潜艇的了解不多,今天特别感叹中国科技的发展之快。
张同学:
此次创新中国2.0第一课的开课是一次生动而具象的实践。作为经济学院的一名学生,我既对国际经济形势与贸易战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又对南极海洋科考,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前沿技术等先前不太熟悉的领域有了初步认知。可以说这门课程帮助我立足自身专业视角展望其他领域的学科基础知识与前沿技术,希望在未来我们可以利用本专业的知识,促进跨学科融合发展,将课程中的“创新”二字落到实处。
(杨彩霞 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