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0日,国家一流课程“光影中国”系列高端学术讲座拉开帷幕,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道新先生为上海电影学院师生带来的《电影的发生学与现代中国的知识构型》高端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本次讲座以“电影的发生学与现代中国的知识构型”为主题,李道新教授从电影技术与知识生产互动、光影叙事对社会认知框架的塑造等维度,剖析电影对中国知识体系建构的深层影响。这场讲座既是学术前沿与课程内核的思想碰撞,也是电影文本在现代知识史中的认知升级;对系列讲座而言,它拓展了“光影中国”的学术边界,实现电影与文化、技术、知识体系的跨学科对话。“光影中国”系列讲座将继续邀请学界泰斗、业界精英,为课程赋能,搭建学术前沿对话平台,让“光影”成为理解与传播中国的文化纽带。

此次讲座,李道新教授从知识论与发生学的视角,重构对中国电影起源与发展的理解,并将其置于现代中国知识体系形成的宏大背景中。讲座将核心问题从“电影是什么”转向更具历史纵深感的“电影从何而来、现在何处、将来何往”,并借鉴达德利·安德鲁、齐林斯基等人的理论,强调电影的“不纯”本质及其与周遭环境的调适。
其分析路径融合了知识论(探究知识的本质与起源,对比中西知识传统)、发生学(考察事物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与机制)、媒介考古学以及思想史研究,从而确立电影作为现代知识与思想表征的重要地位。在提问环节,同学对李道新教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回答。通过三张图片,解读出中国电影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进程。

在此基础上,讲座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的阐释模型,涵盖了从工艺、装置、媒介到思想的知识本体,以及在事实、概念、程序与元认知等层面的知识类型的动态整合,并构想出“中国电影知识体平台”(CCKS)。这一理论框架通过两个典型案例得以深化:其一是鲁迅的“幻灯片”事件,该事件不仅是其“弃医从文”的转折点和“国民性话语”生成的关键,更被视为一个深刻的电影发生学现象,揭示了新兴视觉媒介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与历史主体的震撼性塑造,并在后世如姜文电影《鬼子来了》中得到跨媒介的复杂重写;其二是郑正秋的电影实践与思想,作为“国片导师”,他深受孙中山“三民主义”影响,其跨越小说、戏剧、演说和电影的多媒介实践,体现了基于“共和”与“同化”论的整体思维观,其如何在民国公共空间中游走并塑造早期民族电影的过程,仍有待从知识构型角度进行深度开掘。

现场提问

最终,讲座深刻指出,电影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现代中国知识生产与思想演进的重要参与者与构成部分,通过对鲁迅、郑正秋等个案的发生学考察,可以揭示电影如何深刻地介入并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国民性建构与整体知识格局的形成。
